王石面临宝能系的发难!
最新的消息是,今日(6月27日)万科股东大会审议五项议案,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两个议案未获有效表决通过,审计财报、分红方案、续聘会计师事务所三个议案获得通过。
王石表示,第一大股东“宝能系”已经提请罢免万科董事会、监事会,表达不信任的态度,今日投票结果并不意外,与此相符。
而王石一度自我标榜的“公司管理层高度自治”也受到了许多诟病,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面对“野蛮人”时万科显得不堪一击的根本原因。
一个创始人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企业?如何平衡资本引入和管理权掌控?这似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创始人遭资本清洗从来不新鲜
或许是因为王石的名头太响,或许是因为万科的字号太靓,以至于最近一个创始人被清洗的新闻显得不那么受关注了。
6月26日上午,也就是王石遭遇发难的同一天,汽车之家CEO秦致给公司内部员工的邮件流出,邮件显示,在平安入股汽车之家并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后,汽车之家原有管理层将被平安清洗,秦致的CEO职位和钟奕祺的CFO职位已被替换。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去哪儿网身上,今年1月初,去哪儿与携程正式联姻,随后去哪儿CEO庄辰超宣布离职。据悉,此次联姻实际上此前遭到了庄辰超的反对,不过由于联姻主导者百度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庄辰超的意见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最终只能被迫接受并选择出局。
同样遭遇过清洗的还有1号店,2010年花光了钱的于刚用80%的股权换取了深圳平安8000万元的资金。结果正好赶上沃尔玛此时寻求在中国拓展业务。2011年5月,沃尔玛入股1号店,占17.7%的股份,同时,大量沃尔玛高管入驻1号店。到2015年7月,一号店两位创始人于刚、刘峻岭清退在公司的所有股份,双双离职。
实际上就算是房地产巨无霸万科也不是没有遭遇过恶意收购危机。早在在1994年,以君安证券为首的几个股东联合“逼宫”,企图夺取公司控制权。万科紧急停牌三天,查出了对手开“老鼠仓”的形迹,寻得对手软肋所在,万科随后向证监部门举证。证监会随后派专人南下深圳调查。这场直奔万科管理层而来的争夺战,以君安一方放弃改组而告终。
但之后万科并没有改变股权分散的局面,以至于《北京青年报》曾经提出“经过20年前‘君万之争’的万科管理层为何没有吸取教训?”的问题。
企业创始人解决股权分散各有高招
其实和万科一样,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后都面临如何引入投资和如何保持创始人控制权的的问题。
根据2013年《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国互联网巨头BAT中,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都不是大股东。当时腾讯的幕后大老板是南非MIH,百度的大股东是美国的投资基金德丰杰,而来自日本的软银也一度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那么这些企业都是怎么解决对公司控制权的问题呢?
以百度为例,李彦宏是依靠双层股权机制。
据报道,当时百度高管团队持有公司43.5%的股份,其中李彦宏个人持股22.4%,为最大的个人股东。根据百度2012年年报,李彦宏持股比例变为15.98%,其妻子马东敏持股4.8%。
虽然李彦宏和马东敏持股比例合计为20.78%,少于德丰杰,不过百度是首次在海外设立采用双层股权结构的离岸公司,两位创始人共持股34%的B类股,再加上10倍投票权,因此他们能够控制公司,在公司赴美上市后也能贯彻他们的经营理念。
而阿里和腾讯的创始人则是依靠压倒性优势的投票权。
马云在创业队伍中具有相对优势,虽然他总体股份比例不高,但拥有所有内部人的投票代表权,而这支创业队伍成为企业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把马云个人7.4%的权限放大到51%以上。同时他也是两大投资机构的内部代言人,当时雅虎和软银都把投票权给了他。凭这些就足以控制整个公司了。
而南非MIH集团虽然持有腾讯33.93%的股权,但对于马化腾给予充分信任,一开始就放弃了所持股份的投票权,因此马化腾持有腾讯的股份比例虽然不高,但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他和几位联合创始人来负责。
这一点京东的刘强东几乎做到了极致,据悉,刘强东虽然在京东持股仅为15.4%,但其投票权却达到了77.0%,“对一家高速增长的公司来说,创始人没有控制权多可怕啊!这就像汽车没有司机,或者轮船没有船长一样。”刘强东曾经说过。
万科曾试图改股权结构未果
相比起上述那些企业家,王石对于万科的控制就显得没有那么有力了。甚至于万科这种大股东放权、股权相对分散、管理层高度自治的状态被认为是一种代表了理想主义经营思路的方式,有媒体用“王石时代”来描述。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其实针对股权结构问题,万科并非完全没有动作。
华润时任董事长,现为中粮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曾打算将华远与万科整合成为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营造一个地产帝国。2000年12月初,万科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向新的大股东香港华润集团定向增发4.5亿股B股,发行价为每股4.5元,融资额高达20亿港币。但据称是由于万科散户和小股东的反对,他们认为华润开价太低。万科董事会宣布“悔约”。
2001年5月底,宁高宁宣布收购万科的新方案:华润将持有北京置地44.2%的股份注入万科,由万科向华润按比例增发A股,这样就形成华润控股万科,万科控股北置,北置控股华远地产的股权架构。但这个王石很满意的方案却让任志强不满。
2001年7月,任志强宣布卖掉自己所持有华远地产18%的股份,从华润手里收回华远地产品牌,成立新的华远地产。被任志强抛下的老华远被迫更名“华润置地”。华润手中的15.08%万科股权也保留了下来,从此没有了“非分之想”,只安心做一名财务投资者。
2014年,万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思考事业合伙人制度。但直到2015年7月股灾之后,万科宣布了百亿元的回购预案。截至11月底,万科回购的A股数量仅占总股本的约0.113%。
一名投行人士称,如果万科早前已经完成这个计划,狙击“野蛮人”就不会显得那么被动了。可惜这时候“野蛮人”宝能已经开始踹门了。
“蛇吞象”式恶意收购或使企业不复存在
根据媒体报道,2015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在国内地产公司中排行前茅。今年早些时候,万科宣布2015年度分红派息方案为每10股派送人民币7.2元现金股息,分红比例超过当期净利的40%。从财务数据来看,王石领导下的万科堪称卓越。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恶意收购,因为王石本人占股不到1%,在这场资本的角逐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一旦华润倒戈,王石就离失去这家公司不远了。
所谓恶意收购,是明知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反对,仍通过在股票市场收购进而控制公司的行为。大多数恶意收购手法非常相似——先是把握股价低的时机在市场上购买企业的股权,当遭企业拒绝收购后就大举融资,向各方股东以高价吸取股票。一旦收购成功,为收购而负下的债务就可以转嫁到企业头上。
以宝能系为例,宝能系的融资优势显然更为明显,其在多家券商发行的理财产品、以及前海人寿“万能险”等均为无需抵押、不考虑风险、源源不绝的资金来源。中国这一独具特色的“融资渠道”让它得以收购总资产逾6000亿人民币体量的地产龙头万科。
关于收购之后,华润是否能和宝能和睦相处,以及其间的权利分配如何,这似乎是另一个话题了。如今的王石面临着被扫地出门的窘境。
但有一组个数据不得不提:关于美国80年代数百家收购案例的不少统计和回顾都显示,只有约三成企业在收购后能维持此前的经营方针和模式。在恶意收购的情况下,企业的前景风险更为巨大,甚至有近半被恶意收购的公司最终不复存在。
已经65岁的王石是否能渡过这一关?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